2007年第一天,《紐約時報》一篇“In Silicon Valley, the Race Is On to Trump Google”報道,說明現今硅谷里一堆冒出來的新興搜尋引擎公司,充滿野心地要向Google挑戰。
其中一段描述,對最近網絡世界的泡沫十分貼切:
These ambitious quests reflect the renewed optimism sweeping technology centers like Silicon Valley and fueling a nascent Internet boom. It also shows how much the new Internet economy resembles a planetary system where everything and everyone orbits around search in general, and around Google in particular.
Silicon Valley is filled with start-ups whose main business proposition is to be bought by Google, or for that matter by Yahoo or Microsoft. Countless other start-ups rely on Google as their primary driver of traffic or on Google's powerful advertising system as their primary source of income. Virtually all new companies compete with Google for scarce engineering talent. And divining Google's next move has become a fixation for scores of technology blogs and a favorite parlor game among technology investors.
從該段文字不難看出網絡上充斥兩種心態:一種就是等待被Google、微軟、Yahoo等大廠相中并購的投機心態;另一種就是以Google之類的廣告為唯一收入的經營形態。
前者我已經寫過文章批評,不再贅述。后者我大膽預言:一兩年內將會因為“信息通膨”的關系,越來越難以維持營運網站所需的利潤!
為什么?
因為一個特殊領域里也會有“社群最適數目”;當同一個領域有太多社群被建立后,依據我過去文章的邏輯,信息交易成本將會不減反大幅增加。造成使用者會往信息成本較低的地方走,形成“大者恒大,小者瀕死”的網站生態。
所以,大型社群網站靠Google獲利可能性將遠比小網站高得許多!
未來希冀透過Blog之類網絡出版維生的小網站將一一倒掉,這個Blog泡沫將會有一番破滅重整。
回到紐約時報報道,不難發現硅谷新興搜尋引擎公司人人期待奇跡發生,也不管自家公司的員工人數、素質距離Google、Microsoft或Yahoo有多遠,勇敢地夢想著圣經中大衛打倒巨人的情境。
而說詞也竟如此一致:我們專長于Google不擅長的特殊領域搜尋(或特殊方式搜尋,如自然語言)。我們正在營造藍海策略……
但我們回頭看看Google,這家公司不但納入一堆年輕、有能力與熱情的工程師,還創造了近乎“隨機漫步”的創新環境。
也就是說Google不同于微軟,由頂頭上司統一決定產品規格與研發方向,而是讓公司內的工程師自行組成人數不多的小組,各自提出創意并完成。所以,Google的那堆充滿試驗性質的創意泡泡才會在去年紛雜沓至。
換句話說,我以為Google根本就是一堆這些抱著一點idea就猛沖的小公司的集合體!
如此一來要像期待IBM于個人計算機、微軟于網際網絡一般地期待Google犯下接納新事物大錯,將遠比過去前二者難上許多。
報道中也指出,即便新興搜尋引擎背后有夠分量的老大支撐,像是Amazon的A9,從2004年到現在也只拿下美國搜尋市場一點點市場占有率。
想脫穎而出?可不是對付Google一家而已,而是一次要對付三大巨人。
因此上述報道似乎對這些小搜尋引擎不抱樂觀(如chacha, hakia, snap……);我也是同樣對硅谷的唐吉訶德先生們爭相向Google大風車單挑不樂觀。
安徽新華電腦學校專業職業規劃師為你提供更多幫助【在線咨詢】

熱門精品專業

